Home >  > 我是如何学习中医的?

我是如何学习中医的?

0

2012年07月08日讲课实录

今天是这个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节课,讲讲另外一种学习中医的方法 。上次讲的那种学习方法我觉得适合大多数人,这种学习方法呢,只适合少数人,比较较真的人,而且能耐得住寂寞,可能在前几年都觉得自己没入门。我就从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讲讲这种学习中医的方法。

我自己先是反对中医的,觉得中医和我以前学的现代科学结论完全不同,现代科学是经过检验正确的,所以不同于现代科学的中医肯定是错误的。同时,中医总是告诉你结论,中间没有推理过程,课本上的所谓辨证过程,推理极其不严密。 所以,我刚接触中医时候,对中医充满了反感, 不是像很多人那样,天生的就喜欢中医。

如果我止步于反感,而不穷则深思的话,我现在肯定就是网络上那些骂中医的人中的一员了,估计比他们骂得更有水平。 但是,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,我柳暗花明了,我破执了。这个过程,大家可以参看这个讲座的第一讲,新来的同学可以到群共享中下载。

因为我们认为每一种事物都只有一种状态,所以描述这种事物的理论,就只有一种是符合事物的真实状态。如果两个描述同一种事物的理论,不是重合的,那么就必然有一种理论是错误的。现代医学眼见为实,经过试验验证,肯定是对的,所以,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中医学必然就是错误的。这是所有反中医、不理解中医的思想根源所在。

但是,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使我彻底破执,“科学的本质就是假设和证明。当理论体系尚在制定之中的时候,受制定者的世界观制约。”也就是说,其实科学理论是人造出来的,即使同一个事物,在不同的层次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一样的。

我曾经用桌面来打比方:在肉眼的层次描述桌面,是平滑、致密;如果放大到几千倍的显微镜下,就是有高山,有深谷,有平原的像地球表面一样的状态;如果再放大到看原子核像看太阳一样的,电子像我们生活的地球一样大小,那么,这个桌面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无限空间的宇宙。所以,我们不能说,只有桌面是致密的平滑的结论是对的,其他的两种描述都是错的。事实上,如果我们要调整桌面这个结构,其他两种理论更高级更精准。

过了这个思想关以后,我坚信中医是一种正确的理论,一定能治好病。这就是学习中医的基础,一定要坚信中医是可以独立治好疾病的。现在人谁都对中医将信将疑,虽然有些人莫名就爱中医,但是,真要是得了致命的大病的时候,还能不能坚持看中医,还相不相信中医能独立治他的病,心里是打问号的。

国家卫生管理部门也是这样的,有一条法律规定:中医治疗疾病如果在多长时间内没有缓解而不申请西医会诊,属医疗事故。但是西医就没有这一条。这就说明大家对中医能否独立治病是存怀疑态度的。其实,很多西医治病由于没有及时请中医会诊而使病人终身受害。比如,我以前举的一个例子,94年左右,一个小姑娘大拇指感染,控制不住,从老家来北京,还不行,一直截肢,好像截肢了很多。最后还控制不住,请北京中医院的王玉章医生看,几幅中药控制住了,按照疔疮走黄治疗的,很简单。但是病人已经截肢了,一辈子都没有手了啊!这是什么概念?!家属也没说这是西医的医疗事故,卫生行政部门更是不觉得。所以,要真正的学中医,一定要坚信中医能独立治病。这叫肇始于信。

什么中西医结合,实际上就是不明白医理的一种借口。真正明白中医理论,可以把现代科学的发展成果,包括现代医学的各种医疗手段,合理的吸收到中医体系中来,而不是中医按照中医的方法来治疗,西医按照西医的方法来治疗,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,其实,和桃谷六仙治疗令狐冲没什么两样,对病人到底是有好处还是留下隐患,根本就不知道。

信了中医以后,怎么办呢?我的很多同学都喜欢到国医堂去找老师,跟着抄方,以为这样可以学到很多老师的经验,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的中医医疗水平。

我开始打算认真学习中医的时候,也去国医堂转了一圈,但是我发现这不是我想要学的中医。且不说你这样学习,你的老师水平如何, 你能不能达到他的水平(事实上,如果这样亦步亦趋,肯定是无法达到你所跟从的老师的水平的),就是今天老师教你个一鳞半爪,明天教你个一鳞半爪,在你的脑子中还是形成不了系统。你看病的时候,就像守株待兔一样:我这里有这个方法,还有那个方法,只等着你这个合适的病撞上来。在临床上你怎么分析?来一个病人,岂不成了我先用张三老师的理论分析一下,不行,我再用李四老师的理论分析一下,看病完全成了撞运气。所以我很快就否定了这种跟师的方法。以为这就是学习中医的捷径的人,无论他表现得多么热爱中医,实际上是心里对中医有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都是持怀疑态度的。

当时,我的思想还在思考一个问题,就是秘方到底是否存在。我问了老师、比我大两级的师兄,各有各的说法,但是最终是说,秘方肯定是存在的,掌握了秘方事半功倍。我当时就想啊,我没有家传,这种性格又不可能得到老师的偏爱,不可能给我个秘方。

但是接着我又想到,秘方是怎么来的呢?难道是先知们凭空得来的?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得到的?我觉得肯定是在某种理论指导下得来的,而不是中间毫无道理,就是那么一个偶尔的独立的、人类无法探索的东西。既然有理论指导,我只要把这个理论找到了,我自己就可以创造秘方了。

想到这里,我就不再去学习具体的医疗技术,而是找这个能指导创造秘方的理论。这是我学习中医的第二步,找真正的中医核心理论,根本就不在乎一方一术的得失。

怎么找这种理论呢?先看《黄帝内经》。我看《黄帝内经》不是看《内经》摘要版本。从明朝开始一些医家,为了方便人学习,把《内经》中的比较合口味的句子抽出来。这种学习方法我是不提倡的,因为这样割断了上下文之间的联系,也没有反映出《黄帝内经》一篇文章所要反映的观点。

我看《黄帝内经》怎么看呢?一篇篇来看,然后像小学生那样,分段、写段落大意、写中心思想,那么这篇文章说的什么东西,我就搞懂了。

因为是古文,所以如果理解不来,比如有一段话不能理解,就翻很多参考书 ,看看各家都是怎么说的,再联系上下文自己来理解。这样把《素问》各篇都学习了,就对中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。《灵枢》没怎么看,《素问》是这样一篇篇细致的读了下来的。就发现:哦,原来中医是这么认识问题的,是这样分析疾病的。

这个学习方法很重要,不能脱离前后文来理解内经字句的意思。这个时候你还不能看病,但是,你基本上具备了中医思维。

接下来学习《伤寒论》。

现在大家对《伤寒论》的重要性已经捧得非常高了,甚至有的人认为经方可以治所有的疾病。我不这样认为的。

《伤寒论》到底应该怎么学?现在很多人说方证相对是中医最高的境界。什么是方证相对?就是按照伤寒论的记载,什么样的疾病表现,对应什么样的方子。

比如最著名的“少阳之为病,口苦、咽干、目眩,小柴胡汤主之”,而且还有一句“但见一症便是,不必悉具”。意思是什么呢?碰到病人表现口苦咽干目眩,就用小柴胡汤,而且不需要这三个症状全出现,只要有一个就可以了。这就是方证相对的学习方法,完全把《伤寒论》当做一本经验集来继承。至于为什么少阳病会出现这三种症状?为什么要用小柴胡汤?为什么小柴胡汤是有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生姜大枣等几味药组成,这些药物各起什么作用?对方证相对的人来说都不重要。我不提倡这样学习《伤寒论》。

我当初是怎样学习《伤寒论》呢?可以说我当初就有一个目标,刚接触伤寒论的时候就有一个目标,是找到张仲景的思维模式看看他是怎样分析疾病的,怎样组织方药的,看看这样分析疾病的背后,是怎样一个人体生理学作为支撑的。我刚开始就有这样的目标,这个目标是一开始就有的,这个不是吹牛,可能这就是我不同于别人的地方,很多人可能想都没想到。但是真正达到这个目标确实是花了很长时间,不是一步就达到的。可以说,伤寒论是我花时间最多的经典,看破了好记本书。我从大三开始看伤寒论,到96年的时候有基本框架,98年全部实现目标。98年看的那本伤寒论,是书摊上买的,80年代初期出版的,白话解,好像是成都中医学院编的,土黄色的书皮。那是我倒数第二本伤寒论,我在上面做了很多批注,已经完全贯通了。可惜那本书后来搬家时候丢了。

目标达成,具体以何为标志呢?就是我把我上面的问题都搞清楚了,而且检验无误,这就是标志。有临床检验,临床不够可以找医案。

这个目标是一步步实现的,不是一下就达到。方证相对只是初级中的初级。

第一步,你大致要记住伤寒论原文,我自己从来不会背,就是反复看呗,总在手上肯定就熟练,这样就逐渐可以方证相对了。

第二步,打乱原文,把各种症状单独列出,比如小便不利,伤寒论上有多少条涉及,分别是什么方子,为什么这个地方用这个方子那个地方用那个方子,这之间啥区别。这个非常重要,即使是方证相对的水平,也要做到这一步,这样你在临床上才能触景生思,否则你很难做好方证相对。

第三步,搞清楚伤寒论中的疾病传变过程:正常是怎么传变,坏病是如何演变而来的。一个人伤寒论学没学通,只要问问他伤寒病到底是怎么传变的,不能说出个一二三四,这个人名气再大也没用。可以告诉大家,绝对不是按照六经顺序传变的。

从这一步开始,就已经在开始探讨张仲景的病理学了。把伤寒的传变过程搞清楚了,你就可以预见到疾病的发展过程,就不会在临床上当疾病变化太快的时候搞得你手足无措。

最后可以还原整个疾病在人身体上的发展过程,伤寒论中每一个条文的每一个症状是怎么来的,你的中医病理学就差不多了,换个病邪你也能描述。那么温病学说只要过一眼就学会了,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争论,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。

第四步,分解方子。为什么这么配伍?各个药物起的什么样的作用。我给大家提醒一下, 研究这一步,伤寒论中每一个方子后面的加减文字很重要,这个很多人都忽略了。其实这个细节是暴露经方配伍的很多秘密的地方,一定不能忽略。

这个时候还涉及到中药的问题,神农本草经是要看的,这是原始记录,但是这个记录只有药物作用人体的结果的记录,并没有讲到药物在体内如何运行,达到这个结果的。

所以,要看很多明清时期的中药溯源类的著作。其实,到最后你会发现,明清时期的这类著作错误很多。但是还是必须看,因为它可以引导你逐渐认识到中药是如何作用的。

我之所以提醒大家这些著作有很多错误,就是要大家不要完全相信它,要有自己的见解,然后再到经方中去求证,再到临床中去求证。

中药一定要学到什么程度呢?一定要学到,你能清晰的描述这个药物进入人的身体以后,身体会起什么样的变化,哪些部位的血管会发生什么变化。因为中医是以脉象来感知身体状态的,所以,如果你知道药物进入身体后的变化,你就能推测出血管的变化的。中药学到这一步,经方你就一看就能明白。

这时候,张仲景的病理学,药理学,治疗学就都没有问题了,可以反推一下生理学,看看在张仲景的眼里,正常的生命和人体是什么样的。这样,伤寒论算学完了。

你会发现,宋本伤寒论的每一个条文前后放置实际上都有逻辑关系的,所以桂林本的伤寒论实际上肯定是后人伪造的,但是应该在治疗学上没有什么错误,所以,学它也行。但是没有必要一定要说是张仲景的多少代孙子的秘藏本,有道理就行,何必一定要附会给张仲景呢。

伤寒论如果学到这个程度,温病就真只需看一遍就能懂,因为只是把病邪换了一个,生理、病理、治疗,都是可以互相参照的。所以那些寒温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人,实际上是自己没有学透。

外感病都学习了,就是杂病。杂病大家都喜欢金匮要略,为啥?因为篇幅比较小。实际上,和伤寒论相比,金匮要略脱落太多,可以先看个基本框架。但是一定要看千金方,比如白虎历节病,金匮要略里有一条“脚肿如脱”,从宋代以来,多少金匮注家对这四个字绞尽脑汁,都没有说出真实含义。有的说这个脱字是蜕字的通假字,反正种种你想不到的这些注家都能想得到。实际上,你去千金方里一看,很简单,就是这里面丢字了,是脚肿就像关节脱臼了一样。所以,与其看那些残缺不全的金匮文字,不如直接看千金方,虽然部头大了点,但是比起现代的希氏内科学还是不大。千金要方还是千金翼方都要看。

以前的中医师带徒没有太多时间学习,而且那时候的中医也主要是以解决急性热病为主的,所以,以前中医只要学伤寒论或者温病。大家看看伤寒论的注解书籍比金匮要略要多很多倍,就是这个原因。

现在,急性热病西医大部分也能解决,中医面对更多的是杂病。现在的中医只会伤寒论,显然临床上会比较被动,必须要钻研千金方。

这样下来,中医就学得差不多了。但是,我想,大部分人会停留在我说的伤寒论的第二步上,不一定能学到我说的这里来,当然即使是第二步,也足可以成为一方名医了。

按照这种学习方法,十年能贯通已经是很厉害的人了,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贯通。我并不建议大家按照我这个方法来学习中医,如果没有明理的人指点,也许到头来一场空。还不如按照前面介绍的那个方法来学习为好,学一点得一点,为学日益,哪怕最终不能贯通,也觉得自己有所积累。

这个讲座全部讲完。

原文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5f8d4f801011jz9.html

暧昧帖

发表评论

*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