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 >  > 患与不患(一)

患与不患(一)

0

“位次”与“无位次”

位次:某阶段所处的状态,是一种清晰且已知的状态。

无位次:无,否定的含义,是没有、不符合的意思。因此,无位次其实就是一种相对于“位次”来说混沌且不可知的状态。

“患”与“不患”

“患”:是质疑的、不确定的;

“不患”是不用质疑的、事实的、确定的

原文:

老子说“人之大患,患其有身”,其实,凡其“有”,必有其“患”。站在终极的角度,一切存在都有其“患”,而“患”以“不患”的无位次而位次。但所谓的终极,也是相对而言的,在具体的存在系统中,也相应有其“患”与“不患”。在这系统似乎无位次的“不患”,在另一系统内就成了“患”;反之,在某一系统的“患”,在另一系统内就成了“不患”。每一个现实系统的存在,都有其“患”与“不患”。

关于“患”和“不患”,“无位次”和“位次”的初步理解:

“患”不好翻译,可以模糊得等价于“畏”。“位次”,即“位”,来自于“无所位而生其本,无所本而生其位”,非常勉强的单薄的理解是顺序、逻辑关系。人不可能真正得了解自我和世界,因为自我和世界本来就是因缘和合而成,出在变化之中——这种理解本身也是有很大局限性的。所以,不能了解加上和合而成,就构成了一切所谓的“位次”都没有意义,有无都一样,所以就是“无位次”。但是,恰恰是因为“无位次”,“位次”的定义才可建立(互为条件),“位次”的意义才可以无可依赖地存在。这一切都成了这样一种真实:绝对可知绝对把握是不存在,即便存在也和不存在没有任何区别的。重要的是,要在不存在中看到存在的东西,从存在的东西中看到新生的东西,不断由不知到知,再由知到不知,或在每一个当下的构成中。(这个解释未到位!)

“患”是基于“不患”的“无位次”而“位次”的,那么知道这一点的意义何在呢?这一点珍贵在指出了找路的唯一方向,即“当下”的“位次”是怎么样的。其他,比如将方向基于人心(或人的素质,人的思想,人的觉悟),将方向基于某种理论、某种神秘力量、奇迹,都不过是幻化空想,注定了失败的命运。

世界仅仅是用来改变的,自己仅仅使用来当下的。任何先验的前提都是“患”与“不患”成为当下的一种向量,并没有特权。除了“当下”的“位次”,其余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时间、精力都是条件,都是和合的一种向量。无论愿与不愿、知与不知,当下就是这些的和合。而自己在其中充当的就是“与天其时天与其时,与地其利地与其利,与人其和人与其和”的缠。与之共振,当下的世界就此改变,所谓“悦”“乐”不言自明。

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---网友sdf之解

以下是在学习缠师<论语>详解第33课时,从课程后面的评价中发现的,关于"无所位而生其本,无所本而生其位"的话题,几位学长们都吵翻了天。本为探讨,到最后都快变成了为吵架而吵架了,变的有点强词多理和丧失冷静,我大家的思绪都给打乱了,搞成了一团浆糊,而对这真正的含义更无从学起。此时,sdf 学长适时而出的这贴,倒是冷静而认真的做出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解读,虽然这种解读并不一定就是缠师初衷,但也不无道理。

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

“本”就是本原,就是哲学上的那个物质,“位”就是有,是指一切现象,它包括我前面说过的人类借住仪器能认识到的东西,什么电子、质子、夸克……,还有人类意识里的东西,什么理性、感觉……。

在物质本原上,分为两个对立,一是“无”,无,指未认识到的东西;一是“有”。这两个对立,不是物质本原的对立,是人认识的对立,因为物质是一切,不增不减,也就是说,作为哲学上的物质概念,它是圆满的,它就是它,不是有,也不是无,有无是物质对人现显的两面,所以有“有就是无,无就是有”、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”这种说法,就是说“有”和“无”,“色”和“空”在本原上都是一样的。

我们知道,物质是普遍联系、运动变化的,这个联系不仅仅是“有”之间的联系,也不仅仅是“无”之间的联系,“有”和“无”之间也是存在联系,并且都运动变化,所以,“有”之间的运动变化,“无”之间的运动变化,是运动变化,“有”“无”之间也存在这种经常无数的相互转化。“有”转向了我们不能认识的一面,就是“无”,“无”转向我们能认识的一面,就是“有”。

“无所位而生其本”,位是有,没有位,就是没有“有”,没有“有”,就是“无”,当一样事物没有“位”,也就是不能说明时,这时,它显现的那种状态就是物质本原的状态,是什么状态?就是:就是那样。具体物质的本原就是那样,无所谓来,也无所谓去,无所谓“有”,也无所谓“无”(这里,再次强调:“有”和“无”,是人认识事物的两面,哲学上的物质是无所谓“有”“无”的。),所以,“无所位而生其本”。对物质本原来说,也没有什么先验不先验的,就是那样。如果说先验,那么“先验”又是什么?

“无所本而生其位”,前面说了,“有”“无”是相对人的认识来说的,当事物有了位,就是人对事物有了分别,有了分别,这个分别出来的物,就不是事物的本原,而是人对事物的分别之心——人的分别心也是物质的一种现象,人对事物的认识,或者说定位,是以时空的方式来认识的,而时空也是物质的一种现象——是人赋于时空的东西而有时空的,哲学的物质是没有时空的。所以,认识总的来说,就是人以自己为根本出发点,或者说,是以自己为原点,对万事万物进行分别比较,对物与物之间的分别比较,其实还是以人为原点进行的对它们的分别比较,而哲学上的物质是无法分别比较的,当有分别比较时,就不是那个哲学物质本原,而是以人为原点的,或者说是从人出发的,对事物进行的认识活动,这样,万物就有了位置。“无所本而生其位”,这句话意思是说:当不是从物质本原(也就是具体的)来看待事物的时候,事物才有了位置。

有个网友讲: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这不是理解佛学的真义的话,“无所住”就是没有停留,就是变化的意思,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指的是:人是因为万物(包括人自己)的运动变化,才有了分别比较,才会有意识。但佛的涅槃不是这个意思,佛的涅槃是没有分别心的,就是哲学上的那个物质概念。具体的运用到人的认识上就是:人任何时候都应当是不要带任何观念的去看待事物,不要先入为主,而应当是: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是对当时当物进行调查研究,找出规律,然后以有益于(就是善)人为目标的按规律行事。不记得在那本佛经上看过说有一位尊者是通过“无居”证得果位的。那是说:万事万物都在变化,有什么没有变化?就是那颗心,那能认识的心,这里这颗心,不是人心,它其实指代的就是世界的本原。万事万物都在变化,而那能认识的心,有什么变化没有?毫无变化,物来心物就有,物去心物就无,那心在物的来来去去有什么变化?丝毫没有,所以,从动(具体物质的运动)的不动(那颗心)中理解到世界的本原。(这个解释不对!Updated on Sep-21-2019 好吧,我今天再看,发现他说的又是对的。)

楼主说 “马克思不单单是指出要从现实出发,更要改变现实。”。这句话是人本观念,而不是哲学上的观念。哲学上的观念是无所谓改变不改变的,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,对世界来说都是它自身的展开,无所谓改变,也无所谓不改变,把这观念运用到人身上,就是:无论人的怎么运动变化,对世界来说,毫无意义。人的运动变化,或者说改变现实,是从人自身出发,以有利于(就是善)人为目标的行动,因为人的运动不能消灭,所以,人的运动方向就要如此,但当以这为善的时候,也就是不善了,这就是凡事都有两面的另一面,所以,真正的哲学人生观就是:命。就是无论什么都是合理的——无论善与不善。人是世界运动中的一分子,无论自己消灭自己(正常死亡),还是被物(被外力或别人)消灭自己,都是世界运动变化的一种现象。(Updated on Sep-21-2019 好吧,这不就是《道德经》中的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么?。)人类总的来说,就是盲动,是在这盲动中以感觉对象是否对自己有利而决定自己的行动,而实际结果常常就不是人所想象的那样,所以,那个有利于自己的感觉实际上也是盲的。任何为人类说方向说定义的人,说得越有逻辑,越彻底,其结果也是越害人。人被定义或者说被人的理论牵着走,总归实质就是这样:当时那种情况决定人只能是这样,只能这样,才会有大多数人的生存。一个理论被吹捧,被接受,总是当时那实际情况决定只有这理论有利于大多数人的生存。

 

以下来自缠中说禅论坛:

教你炒股票17课里有这么几句话:

1、“所有级别的走势都能分解成趋势与盘整”是“不患”的,是无位次的,而“走势类型终要完成”的“走势终完美”以“所有级别的走势都能分解成趋势与盘整”的无位次而位次之,而“患”之。

2、在“所有级别的走势都能分解成趋势与盘整”的“不患”下,又成了其“患”,就因此可以位次(该问题的理解,可以参考本ID关于《论语》相关章节的解释)。正因为当下的走势是两难的,也就是在不完美到完美的动态过程中,这就构成了其“不患”而位次的基础。“走势终完美”,而走势“不患”地可以分解成趋势与盘整,换言之,“趋势终完美,盘整也终完美”。

先解释下词语:

1、不患:无法被“患”,不会因人心的变化而变化。即不管人们怎么去忧虑、去担心,去试图改变,“他”仍然是“他”,永远不会变。意指绝对、客观、不依靠任何前提条件存在。在整体看来,是静态的。

2、患:可以被“患”,能够被忧虑,被分析,能够通过个体的努力去把握。

3、位次:指位和次。位即位置,是从空间角度来说;次即次序,是从时间角度来说。位次,可以分出空间的不同位置和变化的先后顺序。

1、“所有级别的走势都能分解成趋势与盘整”是“不患”的,是无位次的(“所有级别的走势都能分解成趋势与盘整”,是绝对的,客观的,他不依靠任何的先决条件存在。这是一个静态的分类,没有动态的变化过程,因此,在空间上便没有上下之分,在时间也没有先后之别,既无“位”,也无“次”),而“走势类型终要完成”的“走势终完美”以“所有级别的走势都能分解成趋势与盘整”的无位次而位次之,而“患”之。(正因为这完全的分类,走势类型之间才有了区别,才有了趋势与盘整的不同划分,才有了不同类型之间的转换。所以这完全的分类,就构成了走势由一种类型变化为另一种类型的基础。不然,如果没有走势类型的划分,就无法出现不同类型,也就无法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外一种类型,走势便无法被划分,与“走势完全分类”矛盾。所以,在“走势完全分类”这个前提下,这个“不患”的绝对下,在连续的走势中,不同走势类型各自的“走势终完美”才有了具体的位置和依次去完美的次序。才可以被考察、被对比、被分析,被“患”)

2、在“所有级别的走势都能分解成趋势与盘整”的“不患”下,又成了其“患”,就因此可以位次(该问题的理解,可以参考本ID关于《论语》相关章节的解释)。(在任一个走势类型的当下,“延续或转折”永远是个两难的、无法被解决的问题。但这个两难的问题,却因为有了“走势完全分类”的前提,就成了可以被把握的。为什么?因为有了完全分类,我们就知道,这个走势类型最终一定会去完成,不然,其他类型就无法出现。其他类型无法出现,还分什么类?一个类型一直走到底,与完全分类这个前提相悖。正因为这个走势类型最终都要去完美,所以,“当下”就被纳入到一个具体的过程中,去完美的动态变化中。既然过程存在了,我们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不同的位置,可以分辨出变化的先后次序。因此,“延续与转折”的两难问题,便因为“走势完全分类”变成可以被考察、被对比、被把握的东西)。正因为当下的走势是两难的,也就是在不完美到完美的动态过程中,这就构成了其“不患”而位次的基础。(走势是两难的,这个“两难”是因为下一秒钟我们不知道变化成什么才“两难”。但是,这“下一秒钟”,正好说明这走势是变化的,是处于从不完美到完美的动态过程中。也正因为这“两难”、这“变化”、这“过程”,才在“走势完全分类”这绝对的、静态的基础上,转化为相对的、动态的过程,也因此就产生了“位置”和“次序”)“走势终完美”,而走势“不患”地可以分解成趋势与盘整,换言之,“趋势终完美,盘整也终完美”。(“走势终完美”,同时走势又绝对的分解为趋势与盘整,所以换句话说,“趋势终完美,盘整也终完美”)

补充:缠论是市场的数学表达式,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。但是逻辑的起点是公理,公理虽然不能给人们带来什么,但却能成为逻辑找到起点。在缠论中,这逻辑的起点便是“所有级别的走势都能分解成趋势与盘整”,这是市场的公理,无需去证明,也无法被证明,是由直接经验所得。就像“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”一样,找不到一条定理去证明这个公理,因为所有几何定理都是在他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。缠论正是由“所有级别的走势都能分解成趋势与盘整”这个公理为起点,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,构筑起缠论的大厦。

但是,缠师仍然提了个前提条件,就是这必须是在地球上。缠师说,完全有可能在别的星球上的股市就存在第四种情况,那里有着和我们的思维完全不同的分类。

对于我们来说,所有的理论自然在地球的范围内,这自然无需去专门提出来。但缠师不一样,仍然提出来了,可见是如何的严密。伟大的缠师!!!

缠师没讲动力学,但是缠师却指出了动力学的研究方向,只是没有揉碎了,嚼烂了喂我们而已。

暧昧帖

本文暂无标签

发表评论

*

*